这次我在甘肃出差,为的是当地的一个苹果产业园的策划项目,顺道走访了一些当地的农村。陪同我的官员跟我讲,现在的甘肃农村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可以传承的老建筑。这个情况让我深有感触。应该不是甘肃才这样,整个中国的农村都是类似的情况。 我们平时只看见了城市里的大拆大建,其实在农村也是一样,老房子都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壁,也很快会在下一轮开发过程中灰飞烟灭。真的像梁思成说的那样,中国人对待建筑就像是对待衣服一样,换了就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文化人的扼腕叹息几乎可以肯定是矫情和多余的。 新建的房屋大多是农民自己盖的,红、黄、篮,什么颜色都敢用,和近在咫尺的老房子的残迹形成的对比如同新旧两个社会,其反差之大,令人惊异。然而我相信当地人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旧之间差别越大,说明“进步”越大。更有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农民现在有更多要关注的问题,比如自己的生计、孩子的教育、土地流转等等,哪一个都比房屋的形式来得重要。所以我无意批评他们。 我们一行人在车上看见一个新农村项目,应我的要求司机拐进去顺道看了看。这个新农村是8年前的项目了,到现在也入住率不高,村里冷冷清清的。房屋还显得比较新,每一栋都一样,大约有几十栋。我说这种兵营一样的排列在建筑文化上是死路一条。稍后,同行的官员说,我们所有的新农村项目都准备这样搞。 我于是难以自制地悲观起来,感觉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建设一个有文化含量的新农村实在是缘木求鱼,痴人说梦。浙江的那个新农村项目,开发商不过是想借用新农村项目圈地;华润在西柏坡的新农村项目施工质量低劣,设计和现实严重脱节;其他在网上看到的新农村项目就都和甘肃的这个一样,没有任何的文化含量,明显只是想完成任务。 想起这些,我感到新农村建设的道路真的是太艰难了,建筑师能够把握的部分实在是太小、太小了,也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实现转变的机会。 下图是村里的一条街道,新建的门头贴着瓷砖,还有试图模仿传统样式的尝试。 下图是当地典型的门头做法,算是仅存的一点文化符号。 下图是当地保存相对完整的一个院子,经过修葺尚能居住,还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的符号,但是结构早已疏松,坍塌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