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先生 做房子的先生 房先生设计 |四合院别墅设计及别墅图纸销售 别墅设计 四合院设计 欧式别墅设计

    立即注册
    查看: 50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建筑的当代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6:4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建筑的当代意义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文化,对于今天和明天的建筑市场以及建筑学的发展方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记得十几年前在建筑学院上学的时候,我曾经仔细地思考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大概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跳跃性思维,然后快速地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结论,就是我们应该把北京故宫给一把火烧掉。我把这个结论说给一个同学听,此人是班上思想最活跃也最前卫的人之一,现在他在成都经营着一家设计顾问公司,对建筑学的研究颇有建树,他当时一听我这话,感觉是完全不可理喻,简直都懒得驳斥。我于是没有再提起这句蠢话。

        又过了很多年,我在参与一次新农村的设计任务时,有幸见到了中央办公厅的一位领导,讨论要不要把新农村的建筑设计成传统的样式,这位领导不同意建成传统样式,然后他说了一句话:中国什么时候进步?把故宫拆了中国就进步了。我当时惊得两眼圆睁,一时无语。

    看来持有同样激进观点的人还真的不止我一个。而且还是见多识广,官居高位,汇集各方信息的中央领导。我于是感到不再孤独。

    我于是认真地回顾了一下我对于中国古建筑的感情和心路历程。

    我其实很喜欢中国的古建筑,主要是从审美上这样判断。经典的中国古建筑有一些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美轮美奂,我绝对不否认这一点。深圳的大鹏古城其实层次不高,是清朝流下来的边防驻军兵营,其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高,但我去过多次,拍摄了大量照片,自认为有几张是很美的。

      

    有文化的人都喜欢古老的东西,这几乎是全世界各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毛病,你说他们是附庸风雅也好,你说他们是想温故知新也好,总之大家都喜欢沉侵在有历史感的氛围之中,感觉到时间的跨度,感觉到和古人的沟通,感觉到今天的探索是基于昨天的成就,于是就不再因为失去创新的根基而感到无所适从。那是多么安全的一种感觉啊,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管你有没有创新,你至少都是有文化的了。

    那么,除了附庸风雅和小资情调之外,这些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到底还有什么好处,值得我们花费这样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保护它呢?

    支持者的观点大概是这样的:我们要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份值得珍惜的遗产,让他们看到前辈们的智慧和努力都凝结成了什么样的一个具体的结果,会让收藏家和文物学家在面对古董的时候会有那种难以自制的珍爱和玩赏的心情。但是我要说,古董这个东西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少,而不一定因为东西本身好。

    时间,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好的东西自然会留下来,不好的东西自然会被淘汰,这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基本的自然规律,也是一个理所应当的合理过程,如果我们要借助现在的文化人的呼吁和举国体制的优势去刻意地保护大量的古建筑,肯定会改变这个自然的淘汰过程。当然了,对古建筑的人为保护也是这个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但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也只能是拭目以待,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冷眼旁观。这件事情说到底我是没有热情的。该去的就让它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因为在我看来,古代人,也就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比现在的人更加聪明,他们所建造的东西有好也有坏,就像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满是垃圾建筑一样,历朝历代也都经常性地犯过同样的错误。

    在现代文明还难以到达的一些偏远的地区,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当地的建筑非常的糟糕。他们所沿袭的,就是文化猎奇者们所追捧的所谓传统建造方法,如果是没有体验过这种传统建筑的人,很容易被文化猎奇者的吹嘘蒙骗。

    我的老家在成都,我母亲来自成都郊区一个叫做簇桥的地方,70年代我出生之后,经常会去簇桥探望亲戚,直到90年代我上大学离开成都,中期的十余年间,簇桥都没有大的变化。街上的老房子大约是清朝到民国期间修建的,新中国以后修建的也有,都是沿袭的传统建筑方法。

    地面是素土地面,凹凸不平,容易起灰尘,而且潮湿不堪;墙面是灰土墙面,既不保温也不隔热,防水性能很差,墙面靠近地面的地方都是潮气浸湿的层析表面,而且墙体的强度极低,一脚就能踹下来一大块墙皮,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早已破败不堪;屋顶是青瓦,进门的地方极其低矮,房屋的中间又如教堂般高耸,采光之差,是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大白天在室内几乎什么都看不清,唯一的光源是高耸的屋脊处盖着两片亮瓦,小孩子想在室内看书写字,一定要开灯,每过几年,瓦片都要换掉一些,因为经常漏雨;由于要开门做生意,临街的房间是铺面,大门是木板一块块镶成的,早上一块块拿下来,晚上一块块拼上去,门缝极大,趴在门缝上可以双向透视;夏天屋内凉爽,因为几乎没有光线,窗户又很小,热量进不来,但冬天阴冷,同样是因为没有阳光,还有就是潮湿所致;厨房在房屋的最深处,那里有一个天井,天井的对面是邻居家,估计是解放的时候征收的地主宅子分给百姓的,类似于北方的大杂院,只是更加狭小窘迫;厨房的通风很好,可是它占据了整个房屋最珍贵的一点点采光和通风的位置,如果不占据这个位置,做饭的炊烟将无法散去;在我的记忆中,几乎从未见过阳光洒进屋内的景象,因为成都本来缺少日照,加上房屋的屋檐遮挡了直射的阳光,墙上很少开窗,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透过亮瓦落在地上的两个光斑,就是全部的自然照明;屋架是木材做的,上面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谷仓,也可以临时住人,但夏季闷热,而且老鼠横行。

    后来我行走过大部分的川西平原地区,所见房屋也大多如此。

    成都不是穷地方,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2千年来几乎年年都是旱涝保收,在这样的地方,我们的祖先们所盖的房子也不过如此,要是到一些穷乡僻壤看看,那种简陋程度更是吓死人。

    老百姓的生活是很苦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人过着这样的日子,所以不要因为在城市里看到几处恢宏的古代建筑,就认为祖先们留下的都是好东西,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能有栖身之处已经烧高香了,哪有心思给后代的文艺青年准备可以用来怀旧的精品建筑?!开玩笑。

    所以后来簇桥要拆迁的时候,真是皆大欢喜群情激昂的场面,谁不想告别那种阴暗、潮湿、寒冷、发霉的日子?谁不想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如果这个时候站出来几个文化人,说要保护这些民居,因为它具有某种什么价值,我相信他们自己都会觉得很可笑。

    你只要稍微一动脑筋就会知道,前辈凭什么会比我们更聪明?是他们营养更好?还是信息更通畅?或者是教育程度更高?还是因为每天在大自然里面劳作而积累了大量的淳朴智慧?算了吧,还是不要自欺欺人了,我们的猎奇思维,已经严重扭曲了我们对祖先的看法,进而严重扭曲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客家民居我也有所了解,上半年我还慕名前往肇庆的黎槎村,也就是八卦村参观,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建筑外观看上去没有让人激动的效果,其内部居住空间更是条件很差,简直到了寒酸的地步。

    经过整修的外墙是为了旅游者而准备的。

    祖先们就住在这样的房间里,房间的高度只比床高一点,我目测在1.9米左右,比现在的地下车库还要低,虽说广东人个子不高,但这样的卧室还是太憋屈了吧。

    屋檐的装饰倒是不惜繁复。

    如此狭窄的过道就是每家每户进门的地方,也就是2米左右,房门像宿舍一样一字排开,哪里有居住品质可言,这种房屋占了村里所有房屋的绝大部分。同时,所有的村民都已经搬出了老屋,住进了新居,村子成了旅游景点,门票20块钱,我去的那天村里一个人都没有。你要是愿意去怀旧,绝对不会有人打搅你。

    整个八卦村的特点是所有房屋的排列形成了一个八卦图的形状,这一点我就不去评论了,毕竟封建迷信和虔诚的信仰之间,没有界限。

    像成都的簇桥民房和肇庆的黎槎村这样的居住环境其实代表了现代文明进入中国以前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居住状况,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民居绝大部分没有保留的价值!

    (旅游价值除外)

    那几片儿破砖烂瓦应该随着阴暗、贫困、屈辱的年代一同被埋葬。就算是其中偶尔闪现的民间智慧,可挖掘,可继承,可发扬的东西也确实不多。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古代民居也不是一无是处。总结起来,古代民居可继承的优点有这样几个:

    第一,房屋围绕庭院或者天井展开,形成四合院,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排外性,有助于增加家庭的凝聚力,有助于保护家庭的安全和隐私。在家庭观念日益涣散的当代中国城市,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比西方的开放式的、独栋式的住宅更符合中国人内心对“家”这个概念的预期。

    第二,对风水的重视可以重新塑造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信心。

    第三,古建筑重视装饰,尤其是檐口以下的部分,雕梁画栋,这本是现代建筑的忌讳,但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文化里一脉相承的某些难以言表的意念,重新拾起来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至少表达了主人对房屋的那种感情,这比西方现在盛行的极简主义要有人情味一点。

    第四,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现在仍然比较先进,是柔性抗震的有效措施,但只限于高等级公共建筑比如庙宇、宫殿等等。民居其实都是不抗震的砖木结构。

    第五,公共空间尺度适宜,包括街道、广场、庭院、天井等等,比现在很多野蛮的规划要人性化很多,因为以前的村镇没什么规划,都是自然生长而成,有一种有机之美和高度的可识别性,不过现在很难去模仿了,因为土地是公有的。

    可能还有,我一下也写不完,毕竟老祖宗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智慧也不是白搭的,但撇开这些具有当代意义的建筑要素的继承和发扬不管,而去谋求大量简陋民居的长期保存,或者以文化传承的名义去过度夸张古建筑的辉煌和美好,都是不懂装懂,跟风起哄的闲人。

    有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观点,也是讲古建筑的优越性:

    有人说,瓦屋面是会“呼吸”的屋面,因为空气可以穿过瓦的缝隙,可以为室内通风。但是现在要用空调,冷气和暖气跑掉了怎么办?或者你就环保一点不用空调,那要是飞贼上房揭瓦怎么办?你可以把瓦用水泥粘住,那要是瓦坏了要换又怎么办?瓦很容易坏的哦......没办法了吧。瓦是一种过时的屋面材料,是针对木屋架的檩条和椽子而专门设计的,盖在混凝土屋顶上就只剩下了装饰作用,不要也罢。

    有人说生土夯墙也有“呼吸”作用,拜托,现在的人谁会做夯土墙?张永和在北京盖个二分宅,还满世界咨询夯土墙的配方和做法才好不容易搞到,那玩意儿纯粹就是一个噱头,玩儿的是概念,推广起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太反动了。

    有人说,古代城市的规划非常方正规矩,强调中轴线,强调规矩成方圆,那气势,看上去多有面子。但那是皇权至上的年代,在民主革命已经胜利的今天,最好还是别瞎学,免得出大乱子。

    有人说,古建筑都是木材做的框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但现在哪找木头去?早砍光了。再说火烧连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吧?

    有人说古代城镇都是单层建筑,人住在里面接地气,有利于养生,长寿。但现在哪有那么多的地方盖独立住宅?能在高层里面有个鸽子笼就万幸了。

    况且,前面写的几点古建筑的优点,除了第一点以外,其实跟现代民居的设计关系都不是特别大,可以作为参考,继承或者不继承都不是大问题,因为现代民居要考虑的主要方面是采光、通风、景观、保温、隔热、环保、低碳,还有尺度的舒适,流线的简洁,以及降低造价和提高工业化程度等等,没有一个是“智慧”的古人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最后,希望大家能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具有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只有秉持这种理性的精神,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才真正会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企业文化
    一点情怀
    客户案例
    四合院设计
    现代风格别墅
    中式风格别墅
    徽式风格别墅
    欧式风格别墅
    客户案例
    民宿客栈设计
    农家乐设计
    小型度假村设计
    私人会所设计
    农庄设计
    房屋建筑研究
    国内特色建筑欣赏
    国外特色建筑欣赏
    房先生说
    住宅产业化
    新农村建设
    别墅图纸
    淘宝店铺
    我要别墅设计
    现成图纸销售
    免费图纸下载
    别墅设计必读
    GMT+8, 2024-9-17 03:37 , Processed in 0.0465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房先生 X3.2 Licensed©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